|
以国际化人才培养 助推知识产权保护早在“十二五”时期,我国有关部门就指出,在我国知识产权领域,缺乏所有类型的人才,尤其缺乏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熟悉国际事务和国际规则、具备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的高层次人才。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则指出,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这从当前形势和今后发展全局出发,指出了人才工作的方向,也为知识产权人才工作树立了前进的航标。 知识产权国际化人才培养任重道远 知识产权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是努力建设知识产权强国,提升我国知识产权国际话语权的必然要求,也是服务于我国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的迫切需要。所谓知识产权国际化人才,是具有知识产权专业知识、熟悉知识产权国际规则和国外法律制度、具备从事知识产权国际事务相关技能的专业人才。知识产权国际化人才首先是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同时具有法学、管理学、理学或工学等复合型知识背景。知识产权国际化人才具有广阔的知识产权国际视野,熟悉知识产权国际法律制度及其发展趋势。知识产权国际化人才具备从事知识产权国际事务的相关实践技能。除了外语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等基本的国际交流能力以外,还包括从事知识产权相关国际实践活动的能力,如国际专利申请与布局,海外维权和诉讼,参与国际知识产权规则的谈判,开展知识产权对外宣传等。 长期以来,我国由于对知识产权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知识产权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方式、培养内容、培养机制、培养制度上仍存在较大漏洞。知识产权国际化人才的选拔、激励、评价、使用和管理机制尚待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还未形成一个健全的、专门的、统一的模式和机制。在有关政策性文件中,并无知识产权国际化人才的单独提法,而是笼统地规定在知识产权高层次人才中。知识产权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方式单一,在有关部门与高校、企业之间没有形成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规范化机制。知识产权国际化人才队伍薄弱,在目前全国各类知识产权专业人才队伍中,具有复合型知识和国际化实践经验的知识产权国际化人才尚没有形成专业化队伍。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加强建设人才强国,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提出,努力建设知识产权强国。这些皆对知识产权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从国家层面来说,在知识产权国际谈判中坚定地维护国家利益,引导知识产权国际舆论,阐明我方立场,化解分歧、消除误解,维护我国良好的知识产权国际形象,对知识产权外交人才和对外宣传人才提出了需求。加强驻外使领馆知识产权工作力度,协助企业解决海外知识产权纠纷,迫切需要在主要国家、国际组织派驻知识产权外交专员,建立知识产权外交专员的全球网络。加强知识产权审查国际合作,提高知识产权审查国际化水平,有待加大知识产权国际审查人才的培养力度。调查显示,我国企业获取海外专利的途径70%以上都是通过自主申请获得,企业层面对海外专利服务人才需求强烈。随着企业海外并购的蓬勃发展、从事国际化知识产权许可、转让、出资入股等知识产权运营和保护的人才也日益受到企业青睐。在外向型程度高、市场经济发达的区域,如广东沿海、浙江沿海、江苏南部等,对知识产权国际化服务人才的需求旺盛。 要提高国际话语权并助“走出去” 针对我国知识产权国际化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社会需求,在建设人才强国和知识产权强国的新形势下,应当大力加强知识产权国际化人才培养。 同时,知识产权作为激励创新的基本保障和国际间经贸往来的基本规则,日益成为营商环境的重要构成、企业发展的战略资源和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培养一支知识产权国际化人才队伍,不仅是提高我国知识产权国际话语权的必然要求,也是服务于我国企业“走出去”的迫切需要。 全球化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规则协调活动日益频繁。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知识产权国际形势对知识产权国际化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提高国际话语权,要加强知识产权国际化外交人才培养。拥有知识产权的国家之间的博弈联合已成为一种趋势,为适应知识产权国际合作交流工作发展需求,应大力培养一批擅长处理国际合作关系,能够完成国际合作项目谈判和管理实施的知识产权国际化外交人才,使其在知识产权国际谈判中维护国家利益,有效参与知识产权国际规则制定,推动知识产权国际规则朝着互惠、包容的方向发展。 提高国际话语权,还需要加强知识产权国际化战略分析人才培养。中国是贸易大国,但还不是贸易强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还有待进一步提升,需要一批知识产权国际化战略分析人才关注国际市场的技术布局和发展动态,利用知识产权进行战略性分析。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要支持企业扩大对外投资,推动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但知识产权仍是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短板之一,随着我国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发展需要,对企业知识产权国际化人才也提出了新的需求。 助力企业“走出去”,要加强专利代理国际化人才培养。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报显示,2015年中国企业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2.9846万件,增速为16.8%,创历史新高。但与此同时,我国申请人提交的PCT国际专利申请在全球总量的占比仍较低,与美国、日本相比仍有差距。要缩小这一差距,必须实现有效的专利布局,这就需要专利代理国际化人才了解目标国家和地区的知识产权制度和程序,帮助企业提前将核心技术在目标市场进行专利布局。 助力企业“走出去”,要加强专利运营国际化人才培养。要通过专利运营最大限度挖掘和实现知识产权价值,就需要专利运营国际化人才参与其中,通过把握市场需求来选择合适的运营模式,通过各种方式实现对知识产权成果的有效使用。 助力企业“走出去”,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化人才培养。为了防范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遭遇的知识产权侵权风险,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化人才应当熟知国际条约的规定以及目标国家和地区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能够对目标市场的知识产权情况进行分析评议。 要突出“高精尖缺”导向 有关专家指出,加强知识产权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需要从多个方面努力。要加强人才培训,要充分利用合作机制,推进与国外高校和研究机构联合开展人才培训,要明确培训目标、制定选拔标准、规范选拔程序,创新培训模式。通过各种培训方式,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壮大知识产权国际化人才队伍。 在课程内容上,有条件的培训基地要进一步构建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适时更新课程内容,借鉴国外先进理念,引进、改编和借鉴国外教材。可以在原有课程中增加国际化的内容,特别要重视发挥现代网络优势,共享国内外教学资源;要开设专门的国际教育课程,如世界主要国家知识产权制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知识产权制度、TPP专题、世界知识产权动态等课程,实行可以正确反映国际知识产权新形势的“全方位的国际化教育”;扩大国外教材的使用比例,促进人才培养工作。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推动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在知识产权国际化人才培养中,也要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形成国际竞争知识产权新优势。要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要实施开放的国际化人才引进政策,坚持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知识产权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从海外引进高素质的知识产权国际化人才不失为一个好用的“快捷键”,但应注意配套完善人才引进过程中的评议评价制度 摘自腾讯。大秦网(2016年5月2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