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军峰院长在2018级新生开学典礼暨宗岱班开班仪式上的讲话脚踏实地,心怀高远,做新时代的翻译人 赵军峰 尊敬的黄建华教授,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同事,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晚上好! 首先,我谨代表高级翻译学院向2018级全体新生表示最热烈的欢迎!欢迎你们踏进风光秀丽、人杰地灵的“广外大”,加入和谐温暖、团结友爱的“高翻院”大家庭!Welcome! Guys and Girls, we are family! 六教走廊上写着这样一句标语:以译为桥跨五洲四海,以译为途通中西文化,这句话道出了翻译的真谛。正是秉承这一宗旨,我们开设了翻译专业,成立了MTI教育中心,不遗余力地推进翻译专业的发展。十多年来,我院践行“译无止境、臻于至善”的院训,遵循“创新引领、产业驱动、职业导向”人才培养理念,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口笔译专业人才。 为整合中外翻译教育界知名学者优势,推动世界翻译教育事业的发,2016年11月,在我院的牵头下,成立了世界翻译教育联盟(WITTA)。同样值得庆贺的是,2017年9月我们开设了翻译“宗岱班”,进行高水平、专业化、复合型的汉语、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复语翻译人才的培养,这又是一个进步。 时代在发展,世界在进步。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和谐世界和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新的时期国家发展对翻译人才的素质能力也赋予了新的要求。 我认为新时代的翻译人,应该具备以下四方面素质,总结起来就是四个“C”: 我认为,我们培养出来的翻译人才,首先应该是热爱祖国的人。由于翻译专业的特殊性,我们接触各个国家的思想文化机会很多,当惊艳于其他国家的文化魅力时,有些人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没有坚定立场,在心理上成了失去了民族根基,从而丧失了根本。厦门大学的“洁洁良事件”就是典型的案例。 我们希望新时代的翻译人才,是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人,将来踏入社会时能够为国家提供社会资源,贡献自己的力量。反之,如果我们的大学生整天考虑的都是自己,那么我们最终培养出来的将会是一批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不是具有家国情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这是大学的不幸,也是国家的不幸。 “在心为德,施之为行”。正如广外校歌《凤鸣岭南》唱的那样:德馨有容,行实致远,明德尚行、学贯中西。要成为真正能“治国平天下”的人才,首先还是要“修身立德”,也就是“修身齐家和明德尚行”,只有这样,方能“止于至善”,此乃大学之道也。 经过十三年的发展,高级翻译学院从无到有,将目标逐渐从“国内一流”定位为“国际一流”,我们秉承的是一种高翻精神,我把它总结为八个字,“创新”、“奉献”、“团结”、“进取”,我们的每一个进步都离不开所有高翻人的共同努力:SITSERs,包括在座的各位新同学,大家都是利益攸关者“stakeholders”。 随着国际格局和世界秩序的演变,中国正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心,而实现大国外交,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这一切必然离不开翻译。而要做好新时代的翻译人,必须具备国际视野。 假如你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国家社会需要的“翻译官”或“外交家”,愿为实现中国梦、翻译梦而奋斗终身,请记住三个关键词:“知识”、“能力”和“素质”。根据翻译专业的国家标准和教学要求,你需要学习和掌握必备的语言知识、翻译知识、相关专业知识和百科知识。你需要具备充分的A语、B语乃至C语言的运用能力、较好的语言敏感性和表达能力,和语言相关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专业的翻译能力;具备国际视野、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更重要的是,你必须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同学们,单打独斗已是过去式,协同合作才是进行时。协同合作是任何一个团队不可或缺的精髓,是团队精神的集中体现。积极而明确的协作意愿和协作方式可以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促进团队的高效运转,最后实现1+1>2的效果。 在这里我要指出一点,协同合作不是迎合别人压低自我,而是尽情地挥洒个性、展现特长,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能力的最大化。我希望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但具有协作精神,还具有大局意识和奉献精神。将来既当得了领头羊,又做得了排头兵;不但能够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地完成任务,还能从生活学习以及工作当中找到乐趣。 沟通是一门艺术,能够精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更是一种智慧。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沟通成本越来越受到重视。有的人交谈时总是能让人感觉舒服自在,心情愉悦,能够短时间内表达清楚各自的想法,而有的人则迂回婉转,话不投机,谈了半天毫无进展。 沟通最大的技巧,就是换位思考,而换位思考的关键在于懂得倾听。用真诚礼貌的方式倾听对方内心所想,并且主动站在对方角度考虑问题,时间久了你就会发现,身边多了许多朋友。 多一些真诚,少一些套路,让沟通变成一件自然而然的事,你会发现沟通成本无形之中已经降到最低。我们和外国友人打交道的机会非常多,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国家形象。在对外交流的过程中,多想、多听、多做,有策略、有逻辑、有节奏地把该说的话说清楚,不但能够达到高效快速的交流,还能给对方留下好的印象。因此沟通是一个职业翻译人必备的素养,无论对同事抑或对你服务的客商皆为如此。 同学们,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译无止境,臻于至善”是我们做翻译的追求,也是我们做翻译的准则。只有深钻细究,才能了解翻译的真谛。也许谁都不会想到,我原是工科出身,major in Petroleum Geology(石油地质学)。八十年代初英语师资匮乏,出于对英语的痴迷,歪打正着,报了一个“英语快班”,没成想把“minor”变成了硕士阶段的“major”,后来出于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翻译的热爱,我又攻读了MBA和法律语言学博士。在我的求学生涯中,勤奋成了我的好朋友。我觉得“做翻译就要讲行话”,而且“好的翻译读起来不像翻译”,于是做个称职的翻译成了我的职业目标。字斟句酌,句句推敲,反复修改,追求地道,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字转换给我带来了极大的乐趣。 最后,在肩负着“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国际合作新路径不断开阔的时代背景下,我希望大家铭记“卓越、诚信、包容、自信”的广外价值观,“明德善行,学贯中西”的校训和“译无止境,臻于至善”的院训,做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人,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段广外路,一生广外情”。同学们,无论将来你们身在何方,当你们真正做到凤鸣岭南乃至凤鸣中华的那一刻,我希望能够听到你们会心地说上一句:厉害了,我的广外大!厉害了,我的大高翻!确认过眼神,你是高翻人。同学们,加入广外高翻,下一个C位出道的就是你!加油!我们的“高翻人”! |